2024年8月1日起,《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近年来“寻亲男孩”刘学州、打赏外卖员200元的上海女子等网络暴力造成的悲剧频发,已经让预防和惩治网络暴力受到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广泛重视。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2023年11月,公安部公布章10起惩治网暴典型案例。2024年6月,《规定》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发文,从效力级别上属部门规章,是我国网络生态治理的一次重要突破。
网络暴力情节严重的可能触犯刑法、构成犯罪,常见罪名有侮辱罪、诽谤罪。最高院惩治网络暴力典型案例中,吴某某下载被害人沈某某与外公的日常图片,捏造“73岁东莞清溪企业家豪娶29岁广西大美女,赠送礼金、公寓、豪车”,引起网民对沈某某肆意谩骂、诋毁,被人民法院以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常某某等人利用泳池冲突事件,公开被害人安某某的个人信息,通过微信群、微博发布带有情绪性、侮辱性的贴文和评论,并推送给多家网络媒体,造成被害人安某某不堪负面舆论的精神压力而自杀身亡,被人民法院以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
网络暴力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可能面对治安管理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据此,对于实施网络诽谤、侮辱等网络暴力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比如典型案例中的汤某某、何某网上“骂战”一案,汤某某、何某二人因琐事捏造对方非法持枪、抢劫、强奸等不实信息,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跟进评论、嘲讽、谩骂,最终二人均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
01新规亮点
1、注重源头治理,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责任
互联网平台作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需要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健全用户注册、账号管理、个人信息保护、信息发布审核、监测预警、识别处置等制度,在预防预警环节、信息和账号处置环节、事后救济和惩戒多个环节全流程防范和治理网络暴力。注册匿名账号,阴影中肆意网暴讲将成为历史。
2、关注受害者保护,降低网暴取证难度和维权成本
网络暴力受害人的保护于救济受到《规定》的重视。《规定》从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防护功能、完善私信规则、在特定情形下为用户提供网络暴力信息防护指导和保护救助服务、防护措施协助启动机制、保存记录和快捷取证功能、网络暴力信息专门快捷投诉举报入口、未成年人优先特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规定。《规定》实施后将成为网络暴力受害人权利保护和事后取证救济的有效法规支撑。
此外,《规定》第二十九条“网信部门会同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会商通报、取证调证、案件督办等工作机制,协同治理网络暴力信息。公安机关对于网信、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移送的涉网络暴力信息违法犯罪线索,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并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立案侦查、调查”建立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合规监管与司法救济程序的衔接机制,网信、公安等有关部门依法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会商通报、取证调证、案件督办等工作机制,协同治理网络暴力信息,将有效减轻网络暴力受害人的维权压力、降低受害人的维权成本。
3、建立网络暴力治理的多部门协作机制
《规定》明确了网信部门会同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会商通报、 取证调证、案件督办等工作机制,协同治理网络暴力信息。公安机关对于网信、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移送的涉网络暴力信息违法犯罪线索,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并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立案侦查、调查。
02网络暴力治理展望
未来在强化落实《规定》具体要求的基础上,还需要清晰区分网络暴力中的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行为,加强发挥行政处罚在治理网络暴力中的中坚力量作用,抓住源头、打早打小,避免网络暴力恶化、升级造成不可挽回的恶劣后果。
网络暴力治理不能仅停留在事后的民事、刑事等追责机制,但民事、刑事追责机制决不能欠缺。网络信息监管打通受害人取证路径,也需要对网络暴力受害人的民事权力权利维护予以加强,比如制度性降低受害人民事立案难度、明确网络暴力侵权行为的赔偿标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