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衡党建园地

德衡律师党旗贵州山区分外红

2011-06-28
经过三个多月的往返奔波,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受伤农民工李淑海终于获得了七万多元的赔偿,他明确表示不再就此事进行上访,并对以前采取的过激方式向有关部门致歉。而这一切,都是德衡律师事务所贵州法律援助部主任毛洪涛律师努力的结果。 2009年,李淑海在当地建筑工地工作时,被木屑刺瞎了一只眼睛,在申请工伤认定过程中,用人单位竟然拒不承认与他有劳动合同关系,而李淑海手里也没有能够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任何证据,因此聘请律师打了两次官司均遭败诉。 无奈之下,李淑海多次到省市县三级政府上访,情绪失控时,还多次与有关部门发生冲突。“我是去年12月接受本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经过与李淑海多次沟通及现场走访,我了解到一条重要线索,用工单位可能曾经在贵阳某保险公司为员工投过集体商业保险,这为后来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创造了重要条件。”毛洪涛律师介绍说。 随后,毛洪涛律师两次自费往返贵阳,从承保的保险公司获取了用人单位投保时出具的相关材料,里面就有与李淑海所签的劳动合同等证据。在取得证据后,毛洪涛律师经与用人单位多次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和解协议。 参加法律援助行动,设立临时党支部 帮助李淑海只是德衡律师事务所党员律师法律援助的一件小事。 为进一步拓宽律师所法律援助工作渠道,2010年7月,德衡所积极响应司法部、团中央、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等部门联合发起的“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号召,选派了毛洪涛、李娜和王琳琳等三名优秀律师组建“贵州法律援助部”,成立“贵州法律援助部临时党支部”,远赴贵州为无律师县、西部贫困地区的法律援助做贡献。德衡援助律师不仅为当地老百姓送去了急需的优质法律服务、为当地司法行政机关带去了先进的法冶理念,还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为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 贵州法律援助部临时党支部虽然只是个临时性机构,且又在偏远的贵州山区,但三个党员律师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与党总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利用网络、电话、回家探亲等机会及时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 务实创新,建立贵州模式 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和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特点,德衡援助律师提出了“团队作战”的援助模式,与来自安徽、广东的律师一道,组建了“1+1中国法律援助驻贵州志愿律师团”,毛洪涛律师被推选为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毛洪涛、李娜、王琳琳三位律师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其它志愿律师交流办案经验,互通有无、相互驰援,确保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法律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新的工作模式得到了司法部、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的肯定,被称为“贵州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随着李淑海案件的顺利推进,如何从制度层面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为当地谋划长治久安之策就摆在了志愿律师面前。经德衡援助律师的多方协调和努力,普定县在安顺市率先建立了由县总工会、县劳动人事局、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等部门及法律援助人员参加的“农民工维权联席会议制度”,为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帮助弱势群体,关心百姓生活 为更好地帮助弱势群体,毛洪涛律师还拿出了司法部及省市两级律协为法律援助志愿者提供的全部生活补助费五万元,帮助当地设立了救助基金,用以资助李淑海这样的农民工以及在刑事案件中未获得实际赔偿的困难受害人,此举获得了贵州省司法厅领导及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 利用行业优势,提高百姓法治意识 德衡援助律师还充分利用自身行业资源优势,深入乡镇、农村、学校等开展普法宣传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近一年时间,德衡援助律师通过举办各类义务培训,普法对象数千人次;参加各类法治宣传40余次;调处化解各类纠纷50余起。 发挥党员先进性,践行律师社会责任 为期一年的法律援助工作即将结束,虽然,德衡援助律师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优厚的职业收入,放弃了与家人相聚的欢乐,但收获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快乐,收获了外部环境对内心的一次锤炼,收获了一段人生中难得的经历。 对于当代律师,特别是党员律师,承担社会责任不是一种苛求,也不是一种强加的义务,而是因社会现实和职业的角色定位要求律师应有的内心自省和坚守,和对职业使命的执着和坚持,坚守和坚持这份职业和与其俱生的社会责任,律师必将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中留下脚印,而社会也将回馈律师以尊重和信赖。 相关媒体报道:
  • 德衡律师党旗贵州山区分外红  中国律师网 2011.6.28
  •